我國考古走進“數字時代”(2004-12-22)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科技日報
瀏覽:1198
國家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的科學家將于近日前往陜西省岐山縣,采用數字技術對本年度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周公廟遺址進行新一輪的“探測考古”。
此次“探測考古”一方面是對周原地區進行高光譜航拍,通過對異常光譜的分析尋找隱藏在地下的大型墓葬、城址等;另一方面是通過紅外夜航辨別地下遺址之間的位置關系。此外,根據這兩方面的探測情況,考古學家還可能對“疑似”遺址進行物探。
所謂“探測考古”就是通過電流、電磁波以及磁場等手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等數字技術,讓沉睡地下的文物映現在顯示屏上。它是一種不用挖掘而直接探測地下遺跡、遺物的新考古技術。
“‘探測考古’是數字時代的空間信息獲取技術在考古領域中的應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主任楊林說:“數字時代的到來,使考古學在技術和理念上都發生了重大變革。宏觀的自然、社會環境因素和微觀的食物結構、農作物品種等通過數字模擬得到‘復原’,科學家由此對古代遺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中國的科技考古在世界上處于比較領先的位置。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科院遙感所就與地方文物部門合作對北京地區古長城、安徽壽縣古城、鎮江地區臺形遺址等進行了遙感調查。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長江下游地區、環太湖、河南安陽地區殷墟、漢長安城、洛陽地區、赤峰地區的古城址、古墓葬群等進行過遙感航空拍攝考古。
近5年來,隨著紅外和遠紅外探測器、微波測地雷達,特別是聲雷達和斷層掃描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推進了地下無損探測技術的發展,為遙感探測地面或地表下的人類活動遺跡提供了硬件支持。絲綢之路、萬里長城、紫禁城等逐漸納入了探測考古的對象。
2002年,以秦始皇陵為對象的遙感與物探綜合探測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劃。2003年底,秦始皇陵考古隊宣布,通過最新遙感考古和物探勘察已經探明秦始皇墓室的位置、結構和深度。
雖然數字技術在考古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多數考古專家仍然表示,它在考古中仍是輔助手段,不可過度依賴。對于即將開展的周公廟探測考古,楊林坦言:“我們并沒有把握能探測出重大遺跡,我們所掌握的這雙‘科技透視眼’對地質環境和遺存的埋藏深度仍有一定要求。但即使取得部分成果,它在數字考古上仍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