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節能計量唱主角 (2005-05-25)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035
5月17日,從北京市市政管委傳出消息,北京市福利性供暖將被取消,明確誰采暖誰交費的原則,實行“熱”商品化、貨幣化,目的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通過老百姓的行為節能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而這一改革方案的提出正是建立在新的熱計量技術基礎之上的。不僅如此,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空氣調節研究所副所長路賓介紹,計量在建筑節能的新技術開發和實際應用中扮演著衡量節能效率的重要角色。
據了解,我國建筑能耗驚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間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46.7%,而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房屋的保溫隔熱性能要差得多。有關預測表明,如果國家從現在起就抓緊建筑節能工作,到2020年我國建筑能耗將可以減少3.35億噸標準煤,空調高峰負荷可減少約8000萬千瓦?時。因此,大力開展建筑節能工作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路賓告訴記者,建筑中能源主要用于供暖、照明、炊事、給排水、家用電器等方面,用能的目的是用常規能源保持舒適的室內環境。從建筑節能的發展來看,大致經歷了少用能、通過建筑的圍護結構保持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通過綜合治理從設計、施工等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建筑能源的可持續發展4個發展階段。建筑節能主要通過一些新技術的應用來實現,它們涉及到系統、材料、能量保持技術等。在全部建筑節能的各種手段中,每一種手段所占的分量如何,一種新的節能技術到底能夠節約多少能源,它適用于哪些場合,它對使用的時間、過程有哪些要求,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要通過計量技術來衡量。
以緩解電力緊張為目的的冰蓄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城市用電呈現波峰和波谷的特點,冰蓄冷技術就是在夜間用電低谷期,采用電制冷機制冷,將制得冷量以冰(或其他相變材料)的形式儲存起來,在白天空調負荷(電價)高峰期將冰融化釋放冷量,用以部分或全部滿足供冷需求。應該說這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技術,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生產廠家不同、技術水平高低,以及使用等問題,在蓄冰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不僅沒有節約反而浪費了電能的現象。那么如何提高這種技術的轉換效率,真正達到預期的蓄冷效果,就需要運用計量手段對系統效率、蓄冷效果、耗電能量、供給能源的多少等問題進行檢測。計量技術的高低、計量器具的準確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類似的新技術還包括對地熱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這些能源的利用率到底有多大,系統的效率如何,也都必須通過計量技術來檢驗。
不久前,建設部頒布了《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這是我國批準發布的第一部公共建筑節能設計的綜合性國家標準。節能目標和途徑是通過改善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提供供暖、通風和空調設備、系統的能效比,采取增進照明設備效率等措施,在保證相同的室內熱環境舒適參數條件下,與上世紀80年代初設計建成的公共建筑相比,全年供暖、通風、空調和照明的總能耗可以減少50%。而據路賓介紹,在對每一個系統中的每一項技術的節能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計量手段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