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品質檢測技術出現新動向 (2005-08-22)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095
在日前舉辦的農產品、食品安全與品質檢測技術學術研討會上,11位來自全球著名分析儀器廠商的代表們分別向大會介紹了各自公司在食品安全與品質檢測方面所推出的最新技術解決方案。這些最新技術涵蓋了色譜、色質聯用、多級質譜、樣品前處理、譜圖庫、數據處理、細胞檢測、多基因表達、微生物鑒定、快速定氮技術、原子光譜等與食品安全與品質檢測技術相關的各個方面。
從這些報告當中,我們可以解讀出當今食品安全與品質檢測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第一、食品中的化學性有害物質(如: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等)的檢測手段進一步豐富完善,新技術不斷涌現,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日本島津公司的EI源和NCI源并用的農藥分析技術、美國珀金埃爾默公司的強化溶劑吹掃和大體積進樣技術、美國WATERS公司的UPLC技術、美國ABI公司的串聯四極桿雜交線性離子阱技術,美國熱電(菲尼根)的Orbitrap離子阱質譜技術、美國瓦里安公司的GC/MS/MS技術等,而今后的發展方向則將主要集中在對于復雜基體中的超痕量物質的分析、大量目標物的同時分析、特定目標化合物的專屬性分析等方面;第二、數據處理更加趨于自動化,從而達到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的目的。本次會議,安捷倫科技的代表介紹了該公司的解卷積報告軟件(DRS),該軟件由安捷倫質譜工作站、自動化質譜重疊合法和識別系統(AMDIS)以及NIST檢索三部分組成,大大提高了對于復雜基質中微量化合物的定性能力,并且在SCAN和SIM兩種模式下均可采用DRS進行數據處理;第三、以簡化樣品前處理為目的的新的分析技術的出現,以德國耶拿公司的直接固體進樣技術和德國Elementer公司的Dumas快速定氮儀為代表,這些技術的出現將極大減少分析人員的工作量,縮短分析樣品的時間,并且減少了樣品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有機廢液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第四、以基因芯片技術、流式細胞技術、毛細管電泳技術、實時定量PCR技術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分析手段開始應用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特別是在食品中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方面。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公司的代表所作的報告中,并不是單純地進行廣告式的產品宣傳。相關技術的發展歷程、不同技術優劣的細致比較、國外最新的應用進展、新技術原理的詳細闡述、大量應用實例的佐證、未來技術發展可能的走向等等方面在這些報告中均或多或少地得到了體現。當然,由于報告內容豐富但報告時間有限,而每一個廠商代表都希望能在短短地二十幾分鐘內將盡可能多的信息傳達給聽眾,往往忽略了聽眾的理解接受能力。
令人憂慮的是,從本次會議透露出的信息看,在精密科學儀器領域,國產儀器的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正在進一步拉大。這不能不引起我國相關部門的警惕,國產儀器如何在樣品牌強大的技術、市場等優勢面前,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將是擺在中國“儀器人”面前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