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特種功能纖維技術提升我國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2005-12-15)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441
東華大學等單位承擔的“高聚物基納米特種功能纖維及制品”課題超額完成了合同規定的指標并實現產品的產業化,該課題為了提升傳統化學纖維的舒適性和功能性,利用納米技術開發高聚物基納米復合功能材料及纖維材料作為主攻方向。目標是以占化學纖維總量90%以上,加工過程綠色環保的熱塑性高聚物聚酯(PET)和聚丙烯(PP)為基體,通過它們與無機納米材料和有機納米材料的有效復合,提高傳統化學纖維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功能性。
經過三年的聯合攻關,課題研究了從成纖用功能納米粉體制備及其高穩定性和高分散性表面處理、高聚物基納米特種功能樹脂的制備、高聚物納米特種功能纖維及其制品的制備等納米復合纖維產業鏈上的一系列技術,攻克了納米功能分散相在成纖高聚物基體中納米尺度化及其均勻分散的難題,形成了熱塑性高聚物與無機納米功能顆粒有效復合及其復合樹脂的高溫、高壓、高剪切細旦化纖維成形和聚丙烯基體中有機分散相的一維納米化形態結構控制關鍵技術,首次實現了功能性、舒適性(細旦化)與可紡性的有效統一。與微米技術相比,功能組分的加入量同比減少最高可達50%,紡絲組件的更換周期從1周延長至4周,大大提高了纖維制成率,降低了設備損耗及生產成本,節省了能源。該課題研發的系列細旦功能纖維的主要性能和技術指標達到或部分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已建成3000噸/年功能性納米復合樹脂的加工生產線一條,建成了年產10000噸/年功能性纖維加工能力的研發生產基地。課題研制的導濕功能PP纖維及其制品、抗菌功能PP和PET纖維等已在上海依福瑞實業有限公司和上海金霞化纖有限公司等企業成功實現產業化,新增產值3.25億元,新增利稅累計達7200多萬元,帶動了以功能纖維為核心的產業鏈中上下游相關企業的發展,產生了相當數量的就業崗位,對提升我國傳統化纖工業技術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有推動作用,課題核心成果還獲得了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