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通信計量水平實現新突破 (2005-12-22)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389
“十五”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專項課題“光通信中光功率、波長和光譜損耗計量基標準研究”通過驗收。
將光通信波段激光功率絕對值的定標,溯源到低溫輻射計測量系統,測量光探測器絕對響應度。美國的測量不確定度是0.05%,我國已達到0.026%,為目前國際上最好水平。12月2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包含這項重要創新科研成果的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重要技術標準研究”之課題《光通信檢測技術和計量基標準的研究???光通信中光功率、波長和光譜損耗計量基標準的研究》通過了科技部委托國家質檢總局主持召開的驗收會的驗收。
本課題驗收組由清華大學的周炳琨院士等9位專家組成。他們在嚴格審查了課題組的驗收材料,聽取研究報告并現場參觀了實驗裝置后一致認為,該課題組取得的成果真實、可靠,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詳實、完整,同意通過驗收。
光通信技術是移動通信、多媒體通信、計算機網絡與數據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是20世紀最顯著的高科技成果之一。它提供了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超大容量、低廉價格的傳輸網絡,使人們的交往更便捷、便利和高效。
目前國際上光通信計量的發展趨勢是將通信波段激光功率絕對值的定標,溯源到低溫輻射計測量系統。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采用此技術,測量光探測器絕對響應度,不確定度達到了0.05%。隨著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國際計量局(BIPM)已將1.5微米列為“米”國際對比的推薦波長。
2002年,科技部將光通信計量基標準項目列為“十五”“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專項課題。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開展光通信中光功率、波長和光譜損耗計量基標準的研究。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在20世紀80~90年代建立了一批光通信標準裝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現有的計量基標準裝置已經落后于今天世界的先進水平,有些新的參數還沒有建立標準裝置。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的光通信技術和市場迅猛發展,產值達到了上百億元,光通信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建立、研究我國的光通信檢測技術并建立光通信計量基標準,對我國光通信產業的發展,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光通信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都將起到重要的技術保障作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3年的努力,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課題組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除在1550納米利用低溫輻射計標定了INGaAs光電探測器的絕對響應度測量不確定度為0.026%,為目前國際上最好水平外,課題組還建立了1550納米激光絕對功率、1000納米至1650納米相對功率、1.5微米光波長、光纖偏振相關損耗、光回波損耗和光纖插入損耗等6套標準測量裝置。首次提出了以偏振無關型光環行器為核心器件的光回波損耗測量和校準方法,將光回波損耗的量值直接溯源到光纖功率計量標準,降低了測量不確定性,消除了校準盲點,擴大了校準范圍。
專家認為,該課題的完成,對我國光通信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建立的裝置為光通信領域制定和實施相關工作標準,為大幅度提高我國光通信產品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