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十大科技事件占首位 3年后納米能治癌 (2005-12-29)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龍虎
瀏覽:936
美國著名科普雜志《生活科學》評出了十大科技事件,排在首位的就是納米新技術。
在以分子為測量單位的納米技術世界,工程人員今年研制出多個一流的微型設備。數個研究小組分別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轎車、最小的摩托車、最小的機器人,最小的冰箱和最小的鋼筆。科學家希望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型機器將來某一天被用來向細胞“運輸”藥物,或許還能用于消滅癌癥及治療其他疾病。納米技術在未來還可以廣泛應用于科技領域。在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突破中,研究人員首次將微生物和機器結合起來,制造出能感知濕度的“鍍金細胞”。一直讓人一知半解的納米又成了關注焦點。
納米技術將使癌癥患者獲得新生,醫生設法讓“納米機器”“游”到人體癌變部位,然后在體外遙控使其作用于癌細胞,以達到殺癌卻不損壞人體正常細胞的功效。這看似天方夜譚的說法,預計再過3-5年就能成為現實。歷經4年研究,昨天,東南大學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系系主任顧寧教授如是告訴記者。
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
納米只是一個長度概念,1納米大概是10-9米,微小到無法用肉眼去辨別,因此以納米為單位做出的東西肯定非常小,于是,人們便設想出所謂的納米小轎車、納米小摩托、納米小機器人、納米小冰箱和納米小鋼筆等。顧寧認為上述納米微型機器只是一種科幻稱呼,實際上就是一個納米載體的趣味名稱而已。
東大早攻關納米治癌
顧寧介紹,他負責的“復合納米材料及其在癌癥診治中的應用研究”從2001年立項開始,就受到江蘇省科技廳以及“十五”863納米材料與技術專項的資助,項目總經費超過了200萬元。
4年來,以顧寧為首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研制出可以進入人體不同部位的納米載體,由于人體天生具有排異功能,所以用什么樣的材料做成載體,什么載體進入到什么部位的細胞,都非常有講究。顧寧稱,他們的研究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設法讓一些磁性納米顆粒進入人體;第二步要在體外布置相應的磁場,使納米顆粒集中分布在病兆部位;第三步,再借助外部物理磁場的作用,主要就是設置一個不停變換南北極的交變磁場,使得停留在病兆部位的納米顆粒物理性質不斷變化,因而產生熱量,把癌細胞“熱死”,因為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的耐熱性很差。
目前正在做動物實驗
東大納米科技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做動物納米抗癌技術實驗,雖然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但還需要繼續實驗,等積累到一定的成功實驗數量,他們就可以進入臨床研究。顧寧估計,未來的3-5年,納米抗癌技術應該能走向應用,為中國的癌癥患者帶來福音。
利用納米技術進行癌癥治療,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單純使用納米載體,靠在體外作用引起納米材料發熱,“熱死”癌細胞。另一種是納米材料只是載體,它把抗癌藥物攜帶進體內,靠納米載體直接運輸到病兆部位。
顧寧透露,他所研究的是第一種,即利用納米材料的物理性能發熱治癌。據悉,納米攜帶藥物涉及的問題更多,因為人的體內環境非常復雜,藥物帶進去了,可能還沒到達病變處就被中途拋下了。盡管如此,國內外還是有不少學者和科研單位在朝這一方向努力,德國一名腦瘤專家甚至已開始做二期臨床實驗,通過納米載體攜帶藥物治愈的腦瘤患者已經有十幾例了。
顧寧估計,不到10年,利用納米攜帶藥物進入到體內有效抑制癌癥或腫瘤的醫療童話就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