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研制新方法可速檢驗肝硬化 (2006-01-17)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112
安全性和無痛的快速檢查肝硬度技術,代替以往以肝穿刺活組織檢查。新技術以超聲波和低頻率彈性波量度肝臟硬度,從而評估肝硬化的程度,準確度與舊方法相同,但病者可免卻身體不適及發生并發癥的風險。
以前乙肝患者要檢查肝硬化或纖維化的情況,需要進行肝刺穿活組織檢查。這種活組織檢查是以一支粗針刺入病者身體右邊的肋骨位置,以抽取肝臟的活組織。港大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副教授袁孟峰指出,這種方法不但令病者感覺痛楚,還有可能有生命危險,因為肝臟布滿血管,稍一不慎就有機會刺穿血管。另外,舊有技術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引發并發癥。
港大醫學院引入一部快速量度肝硬度儀,代替以往的肝穿刺活組織檢查,令病者可以免受皮肉之苦。袁孟峰解釋,新技術是將探測器放于病者肝臟的右葉部位,通過傳動器發出及收取超聲波訊號,再比較連續的超聲波訊號,繪畫出肝臟的擾動率,從而計算出肝硬化的程度。
他說,儀器會對該位置皮下二點五厘米至六點五厘米彈性切變波的速度進行評估,雖然新技術只量度四厘米長,一厘米高的肝臟組織,但可透視出五百分之一的肝臟情況,較舊有方法只可透視出五萬分之一更多,而新技術的準確率與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無異。
對于乙型肝炎帶菌者,根據現時的治療準則,建議乙肝e抗原陽性及陰性病人在三種情況下開始接受治療,包括病毒的復制水平高于每毫升十萬個、肝酵素水平超過正常水平最高上限的兩倍,而治療會在當出現乙肝e抗原血清轉換為乙肝e抗體、病毒的復制水平低于每毫升十萬個及肝酵素水平回復正常后停止。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黎青龍認為,這個準則過于寬松,根據研究小組早前對三千多名中國病人進行的研究顯示,百分之七十三點五出現肝硬化并發癥的個案為乙肝e抗體陽性病人,出現并發癥的年齡中位數為五十七歲。他說,當乙肝e抗原轉化為乙肝e抗體后,病人不再是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但在晚年仍會演變為肝癌。研究同時發現,當病人的肝酵素水平回復正常后,仍可能有事。
他估計,全港約有七十萬乙型肝炎帶菌者,當中有二十萬人屬于肝酵素水平正常仍有可能出事的“高危一族”,建議重新考慮治療準則的適用性及重新評估治療終點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