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內河航道數字化測量船通過科技成果鑒定 (2006-03-10)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996
江蘇內河航道數字化測量船研究項目通過了由江蘇省交通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的內河航道數字化測量船屬于國內首創,成功填補了我國內河淺水區域地形、地貌全數字化測量空白,設計及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代表了今后國內內河測量船的發展方向。
該項目研究工作歷時3年,引進國際先進的“水聲納”水下全斷面河床數據采集設備,消化集成了船舶GPS定位導航、測量數據自動處理和豐富多樣的成果輸出技術。項目所獲得的數據具有覆蓋面廣、連續性好、數據精度高、處理輸出功能強大等特點,實現了航道水下地形地貌可視化和數字化,測量出反映航道水下地形地貌的數字高程模型(DEM)。通過一定的算法,DEM數據能轉換為等高線圖、透視圖、坡度圖、斷面圖、暈渲圖,以及與其他數字產品復合形成各種專題圖產品;還可計算體積、空間距離、表面積等工程數據,為今后航道各項業務系統的開發利用提供基礎,也為航道信息化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該項目還成功研發了測量設備精確、自動聯動收放裝置,解決了測量供電及計算機通信保障問題。
數字化測量船具有高速度、高效率的航道測量功能,目前數字化測量船已在3個不同工況環境的河段進行了水下地形數據采集的技術效果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寬度在一百米以內的航道,只需測量兩次,六十米寬度的航道一次即可測出全部水下地形;水聲納測量獲得的水深數據在生成等深線和繪制斷面圖時,幾乎能100%反映河床的真實狀況。
按照工程級的要求,在京杭運河蘇北段每天可測量10公里左右,其他內河航道每天可測量30公里左右。據此推算,每年僅需5-6人,就能完成江蘇全省3500公里干線航道水下地形數據的更新工作,實現每年更新一次,為建設江蘇內河航道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