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法國人和一名德國人19年前的一項研究發現促生了一系列小型磁盤類電子裝置,繼而也讓兩人9日成為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在一份公告中說,阿爾貝?費爾和彼得?格林貝格爾之所以獲獎,是因為“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費爾 預言應用
當地時間9日上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在瑞典科學院宣布獲獎名單。
“我知道,”法國人費爾通過電話告訴發布會的參加者們,“我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眾多候選人之列”。
不過,他承認,“雖然覺得有(獲獎)可能,但我還是感到驚喜”。
1988年,費爾發現一種全新物理現象,即“巨磁電阻”效應。這一效應作用之下,極弱的磁場變化可以造成明顯的電阻值變化,因而可以成為讀取磁性介質內所存數據并轉化為電流信號的理想工具。
當年,費爾發表第一篇相關論文時預言,“巨磁電阻”效應將會有廣泛應用。
“巨磁電阻”效應的應用產物,是通常稱作“硬盤”的數據磁盤,使電腦數據儲存容量成百倍增加,也使硬盤類MP3小型音樂播放器誕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產品是美國蘋果公司所產iPod播放器。
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之后,他告訴一名美聯社記者:“這些天,當我走進常去的那家雜貨店,看到他(售貨員)敲擊電腦(鍵盤)時,就會自言自語,‘啊!他正在使用我大腦中設想出的某種東西’……太妙了!”
費爾現年69歲,除了現任南巴黎大學物理學教授,還兼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與泰雷茲集團聯合物理實驗室的研究項目主管。
格林貝格爾 申請專利
格林貝格爾8日談及“巨磁電阻”效應,說了一番平淡無奇的話:“電腦(技術)最近幾年的發展顯示,這是一項重要貢獻。”
同樣是在1988年,格林貝格爾與費爾平行展開研究工作,兩人沒有合作,同時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不同之處在于,格林貝格爾撰寫相關論文之時就申請了一項技術專利。
應用“巨磁電阻”效應讀取磁盤數據的裝置1997年首次問世,至今一直是信息技術工業的一項技術標準。
“巨磁電阻”效應得以應用的前提,是磁盤使用厚度僅相當于幾個原子直徑的多種超薄材料層。鑒于此,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在公告中認定,可以把“巨磁電阻”系統視為納米技術的首次實際應用。
公告說:“這一現象的應用迄今為止在從硬盤讀取數據所涉及的技術領域內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這一發現同時也在各種磁性傳感器以及新一代電子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格林貝格爾現年68歲,在德國西部于利希研究中心出任教授。他從事研究32年后于2004年退休,但如今依然處于工作狀態。
美國人 首次落榜
費爾說,他欽佩格林貝格爾,與后者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個人關系。得知獲獎后,他與格林貝格爾在電話上作了交談。今年12月10日舉行的2007年度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費爾和格林貝格爾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3萬美元)獎金。
涉及獎金的使用,費爾打算與同事們“分肥”。“像以往一樣,”他說,“每次獲得獎金,我都拿出一小部分,與我的助手們分享”。
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分享,打破了持續多年的一種狀況,即美國人持續榜上有名。1986年至2006年,歷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研究人員或包攬、或與其他國家研究人員分享這一全球物理學界最高榮譽,未曾間斷過。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