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報道,臺“中研院”10日表示,物理研究團隊提出以“原子電離”偵測的新技術,提高微中子磁矩的實驗靈敏度至百倍以上,將有助低能輻射測量,包括鉆油、核電廠等將受惠。
1956年美國科學家首度發現微中子,微中子充斥于整個宇宙且被視為“人類所設想到的最細小物質”,深深影響粒子物理、天文物理及宇宙學等發展,同時也可能是解開宇宙暗物質的關鍵。
微中子研究屬于物理基礎科學研究范疇,想要了解宇宙,就得先了解微中子;微中子本身不帶電,也不參與強作用力,因此與一般物質的作用非常微弱,微中子也成為科學家競相研究的課題。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子敬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偵測方法,以此推算出當今最嚴謹的微中子磁矩上限,大幅提高微中子磁矩的實驗靈敏度達百倍以上,8月2日登上國際重要專業期刊“物理評論通訊”。
王子敬表示,以往相關研究集中在觀察微中子跟電子碰撞后電子的能量分布,比較與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差異。研究團隊提出以原子電離作偵測機制的嶄新技術,透過計算結果證明,這種創新方法可以提高微中子磁矩的實驗靈敏度至百倍以上。
研究團隊再以“臺灣微中子實驗”在臺灣電力公司核能廠取得的數據,推算出目前全球最精準的微中子磁矩上限,并估計出未來實驗可能到達的極限值。
王子敬說,研究結果已獲得國際同儕關注,并已有研究團隊計劃利用此原理作數據分析與設計下一代的實驗。
王子敬表示,學術研究方面,此項新技術將有助于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微中子,也進而探索了解宇宙;應用方面,此項新技術有助于低能輻射的測量,核電相關產業及鉆油等工業將受惠。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