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磁共振為手段的多項研究表明,膽堿(Choline)及其衍生物可以作為癌癥診斷的生物標記物,并且已經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然而在臨床診斷中,膽堿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測定卻非常困難,其原因是在核磁共振1H譜中,這些物質的的譜峰存在嚴重重疊,難以互相區分,甚至難以將它們與其它代謝物區分開。
之前,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分子核磁共振研究組與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的毛希安博士合作,發展了一種核磁共振二維譜的新方法(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6(2010), 157-160),在溶液中實現了對膽堿及其多種衍生物的快速區分與測定。該方法利用了膽堿分子中的高豐度14N核,該核處于高度對稱的環境中,因而可以避免由于四極矩效應造成的14N核快速馳豫,這使得檢測的靈敏度和分辨率都得到顯著的升高。
最近,他們將該方法的應用擴展到生物組織的膽堿化合物的檢測,成功得到大鼠肝臟中含膽堿化合物的二維核磁共振譜圖,在譜圖中可以清晰的區分Cho,PCho,GPCho這三類化合物的譜峰。通過與標準樣品中譜峰積分的比較,進一步得到了這三類化合物的含量。
利用此方法可在正常及病變生物組織中進行膽堿及其衍生物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該工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2(2010),17349?17351)。
?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