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負責人封東來教授說,1911年,荷蘭科學家意外發現汞冷卻到零下268.98℃時,其中電阻突然消失,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通過導線;后來他又發現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上述汞相類似的低溫下失去電阻的特性,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轟動。超導體電阻為零、排斥磁場的特性,讓科學家們大膽設想:如果能將超導材料的轉變溫度提高到室溫,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因此經歷一次新的革命??再也不用為電子產品發熱而苦惱、一次充電就可能維持手提電腦幾個月的使用;用超導材料制造的車輪將可在空中滑行;超導材料制成的電纜讓能量傳輸過程中的損耗幾近為零。
1986年,科學家發現了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因為相對于常規超導,其轉變為超導體的轉變溫度可達零下110℃之高。但是至今為止,銅氧化物的超導機理仍然是困擾科學家的難題。2008年起,銅氧化物不再“孤獨”,鐵基化合物成為高溫超導家族的第二個成員。雖然其轉變溫度目前最高才達到零下217℃,但它的出現不僅意味著物理學家可以在這個新超導家族中探索轉變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同時通過比較銅氧化物和鐵基化合物這兩種高溫超導體,可以找到關鍵線索,最終解開高溫超導這個未解之謎。
2008年起,復旦大學課題組自行設計開發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在全球首次觀測到KxFe2Se2的電子結構與另一種鐵基超導材料BaFe2As2迥異的電子結構。封東來表示,這意味著此前學界公認的鐵基超導體的普遍圖像將可能遭到顛覆,將為分析超導材料機理,并進一步尋找高溫超導體注入一針“強心劑”。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