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日新聞》等多家日本媒體6月15日報道,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所國際研究小組對外宣布,首次發現“中微子振蕩”μ子型變電子型。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小林誠教授稱,中微子振蕩中,μ子型轉變為電子型的幾率最小且難以捕捉,如繼續沿用本次研究手法,定能切實探明該類振蕩特征。要探索宇宙形成的奧秘,全面搞清“中微子振蕩”所有原理是關鍵一步,同時也是問鼎諾貝爾獎的重要步驟。
研究小組去年1月至3月期間,用超強質子加速器(J-PARC)(位于茨城縣東海村)制造了大量μ子型中微子并發送給295公里以外的“神岡探測器”(位于岐阜縣飛?市)。探測器觀測到88個中微子,其中6個呈電子型特征。由μ子型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準確率為99.3%。
1998年東京大學“神岡探測器”發現中微子振蕩,并成為證明中微子存在質量的根據。如繼續深究其“變身”的內涵特征,有助于掀開宇宙演變至今的奧秘。中微子其他的轉變已在2010年6月由東京大學和東北大學探測到,此次探測成果再次顯示了日本中微子研究水平已躋身世界之首。
報道說,在誕生宇宙的大爆炸中,產生了同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可兩者性質完全不同,“反物質”全部消失而僅剩物質形成了現在的宇宙。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小林、益川理論”雖然解釋了兩者的差別,可仍解釋不了宇宙形成的“迷”,這一切據說都與“中微子”的特性有關。要提高探測的更高精度,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由于超強質子加速器(J-PARC)在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中受損,日本關于“中微子振蕩”的實驗時間預計會推遲到明年。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