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今年5月,浙江寧波、舟山等地上百名消費者在食用淡菜(貽貝的俗稱)后,出現了腹瀉、嘔吐等癥狀。后經檢測發現,他們食用的來自福建省福清的淡菜受到了腹瀉性貝類毒素的污染。因受污染,淡菜不得不退市一個多月。6月,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采捕期淡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重點抽檢麻痹性貝類毒素、腹瀉性貝類毒素和大腸桿菌。
“有毒赤潮藻類產生的毒素經貝類或魚類攝取后在其體內轉化累積為貝類毒素,被人攝食后就會危及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研究室傅博強博士介紹了水產品受有毒赤潮污染的情況。全世界每年由有毒魚類、貝類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超過兩萬件,死亡率為1%。其中麻痹性貝毒(PSP)和腹瀉性貝毒(DSP)是分布最廣、危害最大的貝類毒素。
國家標準《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GB 18406.4-2001)對水產品中的貝類毒素含量進行了規定:麻痹性貝毒限量≤80μg/100g,腹瀉性貝毒限量≤60μg/100g。其實,貝類毒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并不遙遠。據國家海洋局東海環境監測中心2004~2005年的研究,長江口水產品貝類毒素檢出時段主要集中在5~6月和8~9月,麻痹性貝毒和腹瀉性貝毒的檢出率分別在5%和12%左右,敏感種類為養殖的紫貽貝。我國還是亞洲貝類產品出口第一大國,2010年我國貝類產品出口量26.07萬噸,出口額11.58億美元,在世界貝類產品出口總量中占14%。目前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嚴格的貝類毒素限量要求。在我國貝類產品的出口貿易中,需要采用相關的標準方法對貝類毒素的含量進行檢測,嚴格執行我國及貝類進口國關于貝類毒素的限量標準。不管是在我國水產品市場上還是在國際貿易中,準確檢測貝類產品中貝類毒素的含量對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國際貿易的公平公正都顯得格外重要。
傅博強介紹,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MBA)作為測量貝類毒素的參考方法,我國有關國家標準也是采用的這種方法。所謂“小鼠生物法”,就是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給小鼠腹腔注射貝類毒素,觀察貝類毒素對小鼠的致死劑量,來計算貝類毒素的整體毒力。“但該方法的測定結果會受到小鼠的種屬、性別、健康狀況等個體影響,可能會產生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而且小鼠生物法不能得出具體含有哪幾種毒素及其質量含量。”傅博強表示,“小鼠生物法”存在的這些弊端讓研究者開始著力研究新的測量方法。“小鼠生物法在應用時如果同時測定含貝類毒素的基體標準物質作為質控標準,則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小鼠法測定結果的可靠性。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開發建立非生物依賴的儀器分析方法如質譜法進行貝類毒素含量的測定。”
中國計量院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由傅博強主要負責完成的“食品安全相關貝類毒素含量測量標準方法及標準物質研究”在國內率先建立起了貝類毒素檢測的質控標準,研究了可替代現行國家標準中小鼠生物法的麻痹性貝類毒素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分析方法,檢出限達10~11g數量級。同時,他們還研制了國內首批麻痹性貝類毒素基體標準物質和腹瀉性貝類毒素基體標準物質,不確定度達到歐盟水平。
據介紹,項目的研究成果已經在日常檢測中得以應用。該項目研制的麻痹性貝類毒素基體標準物質和腹瀉性貝類毒素基體標準物質已被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廈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作為日常貝類毒素檢測的質控標準,保證了我國口岸進出口貝類中麻痹性貝類毒素和腹瀉性貝類毒素檢測結果的可靠和可比,保障了我國貝類產品的出口和進口貝類的食品安全,維護了國際貿易公平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