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院2項成果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發布時間:2012-02-22
作者:
來源:
瀏覽:345627
2月14日上午,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完成的《危害物質化學成分量測量標準物質研制與應用》、《測長方法創新及固體密度基準的建立》2項科技成果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自“十一五”以來連續6年,作為第一項目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危害物質化學成分量測量標準物質研制與應用》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參與單位為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和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課題負責人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方迪研究員。
該項目以食品安全中農藥、獸藥及添加劑,水質監測中有機污染物,環境中元素形態、重金屬污染及酸雨,臨床檢驗用血清中成分量等四大類標準物質研究和制備技術的攻克為主要內容。研制國家重大領域急需的化學成分量標準物質138種,其中107種為國際首創,為國家重大領域測量提供了可溯源的高準確度計量標準;這些新研制標準物質中的56種高純度農獸藥標準物質在國際上首次為該系列農獸藥危害物質監測提供了準確計量的物質基礎;一批標準物質作為國際互認的計量標準,發布在國際計量局關鍵比對數據庫中;基于同位素稀釋質譜基準測量原理,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血清中尿酸和尿中違禁激素代謝物準確測量方法;基于GUM化學測量不確定度原理,創新性減少不確定度分量貢獻,提升了不確定度水平,獲國際認可;基于人尿基體砷元素形態分析研究,開創性研制系列砷元素形態標準物質,填補國內空白。項目通過國際比對互認與推廣應用,保證了食品安全、水質監測、國土資源與環境保護、大眾健康等領域相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保證國家范圍內檢測結果的有效性。
《測長方法創新及固體密度基準的建立》項目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完成,課題負責人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羅志勇研究員。
該項目立足新的技術原理和方法,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并實現一種超高準確度測長方法??“機械掃描”相移干涉法,實現對硅球直徑亞納米級準確度測量和測長方法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國際該領域空白;利用該項技術在國際上首次以“激光變頻”之外的方法建立了我國的固體密度基準,準確度達2×10-7(k=2),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前列。該項成果已成為我國開展阿伏伽德羅常數(NA)測量及參與國際合作研究的支撐技術;其亞納米級測長準確度,對于滿足我國特種工業領域對小尺寸樣件或工件的微小變形,材料或工件熱脹系數的精確測量需求,推動整體科技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