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鑒于這一結果將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連日來,大量國外科學媒體對該事件進行了報道及評論。
就在中方消息發布及論文公開當天,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版以《對中微子震蕩的創紀錄式精密測量》為題,介紹了實驗相關的詳細情況。文章稱:“幽靈般的亞原子中微子,從一個形態轉化為另一個形態??即中微子振蕩的幾率,這個曾經可望而不可及的參數,現已被首次精確地測量。”
文章援引美國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人員、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和業務經理威廉?愛德華茲的話稱:“這是一個莫大的驚喜。”同樣來自該實驗室的合作發言人陸錦彪(音)表示:“現在知道它(θ13)非零,我們可以繼續向前走,以找尋CP破壞。”
同在3月8日,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版“科學此刻”欄目發表文章《中國物理學家揭露中微子測量的關鍵》。在開篇中將中微子比喻成“難以捉摸的、亞原子世界的變色龍”。文章評價:“此次成果完成了一幅中微子的概念圖。”并稱“這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行為間不對稱’的實驗鋪平了道路。其將可以解釋為何現在的宇宙中有如此多的物質,卻只有那么一丁點兒的反物質這一問題”。
該文章明確指出:“θ13非零的事實,將使中微子物理學界在未來10年左右收獲豐厚。”而參與大亞灣項目、來自托馬斯?杰斐遜國家加速器實驗裝置的羅伯特?麥基翁對《科學》網站表示,大亞灣實驗結果之所以蔚為顯著,另一個原因則在于“這可以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該文章最后稱:“看似,中國粒子物理的時代業已到來。”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早在3月1日就發布消息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結果或超預期》,3月8日,在中方將論文公布的第一時間又發布了《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轉換的新類型》,并指出該結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難以捉摸的謎題”。
物理學家組織網引用美國能源部高能物理科學副主任詹姆斯?西格里斯特的話稱:“是模范的團隊合作引領了這次出色的表現。成果極其顯著,但對這個世上最為重要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來說,不過是個開端。”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在線版3月9日以《中微子或有助解釋失蹤的反物質》為題,發布了實驗相關消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弗朗西斯?哈澤恩在采訪中稱:“(實驗結果)表明θ13相當的大。”而這“意味著物理學家們現在可以構建實驗,來找出為何中微子與反中微子的行為不同的答案。如果θ13太小則沒這個可能”。在文章最后,哈澤恩表示:“θ13之‘大’可以說是帶來了希望??這個幾乎令人驚異的實驗結果使中微子物理學堅定地駛上了快車道。而我們現在知道,已可以移步至下一個前沿陣地了。”
美國《每日太空》網站的報道側重在該結果對宇宙學理論的影響。文章稱,θ13的發現可能有助于解決一些有關宇宙的最大謎團,諸如為何現在的宇宙物質比反物質更多的現象,其關乎恒星、行星、人類甚至現今存在的所有一切。盡管“小小中微子世界微妙的不平衡,看似不可能對人類有太大影響,但發現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間的不平衡關系,卻可以讓我們了解所有關于宇宙早期形成的關鍵”。
美國費米實驗室和斯坦福直線粒子加速器聯合出版的《對稱》雜志,以《大亞灣實驗產生關鍵性測量,為未來的發現鋪平道路》為題,細致的描述了實驗情況及中微子相關研究。文章作者稱,無論運行速度是否真的比光快,中微子都是令人著迷的神秘粒子。“人們早已經能夠估算中微子兩種形態轉變發生的幾率。但對于另一種,也是最為罕見的形態,依然束手無策。”不過,“9個星期的數據記錄與對成千上萬個反中微子互動的觀察,中國大亞灣實驗室和美能源部下屬實驗室的專家終使計算達到了超乎預計的精準度,估量出了其振幅。”
該文章同時指出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面臨的國際挑戰:“在日本T2K實驗和美國MINOS實驗展開9個月之后,卻是中國大亞灣實驗室對問題給出了確定的答案。而之前為此進行過高精度實驗的,還有法國的Double Chooz項目和韓國的RENO項目。”
羅伯特?麥基翁在接受《對稱》采訪中指出:“世界各地有五大實驗項目的物理學家都對此展開競賽,現在大亞灣實驗的精確測量提供了最后的線索,幫助我們理解了中微子轉換。”“經對所有混合角的測量,物理學家可以繼續下一組雄心勃勃的實驗研究??CP破壞,或稱之為宇稱不守恒。”
美國費米實驗室的理論家鮑里斯?凱瑟在評論該實驗的影響時指出:“解決這一(CP破壞)問題,除了θ13,還需要確定中微子的質量次序。”“短期內有望解決中微子質量次序問題的,是美國明尼蘇達州NOVA實驗。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結果,成功打開一個重要窗口,使人們了解到中微子的行為。”
《科學美國人》雜志在線版認為,這個行為就是實驗確定了θ13大約是0.09,此值遠大于預期。大亞灣項目合作成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卡斯滕?黑格對《科學美國人》雜志說:“這是第一次以實驗證實其不為零。”而《對稱》雜志對此的解釋是:“θ13非零,這對于NOVA實驗以及在南達科他州的長基線中微子實驗都是個好消息,因為如果θ13為零或非常接近于零,這兩個實驗都將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對稱》雜志在文章最后總結稱:“此次大亞灣中微子振蕩概率研究的突破,對回答中微子物理學中的兩個重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即這三種中微子的質量如何排序?這是否就是反物質消失不見而物質極端豐富的原因?大亞灣實驗測量之關鍵,為今后的科學發現奠定了基礎。”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