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天二院203所(以下簡稱203所)與中科院空間中心簽訂“海洋二號”星載銣原子鐘研制合同,將完成星載銣鐘4臺產品,分別為B星和C星提供2臺銣原子鐘。業內專家稱,這意味著203所星載銣原子鐘研發,向國家重點民用領域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國家對海洋衛星的發展規劃,包括“海洋一號”(海洋水色環境)、“海洋二號”(海洋動力環境)和“海洋三號”(海洋雷達)共3個系列,逐步實現以自主海洋衛星為主導的海洋立體觀測系統。
一直以來,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氣旋性漩渦??臺風破壞力極大,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臺風挾帶狂風、暴雨,引發沿海風暴潮,所經之處往往遍地狼藉,滿目瘡痍,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據介紹,“海洋二號”衛星是我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具備全天時、全天候、全球連續探測風、浪、流、潮及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信息的能力,是目前世界在軌運行重要的海洋微波遙感綜合觀測衛星。
“‘海洋二號’衛星就是臺風風暴潮觀測的‘千里眼’。”203所有關技術專家稱其極大地提高了災害性海洋預報的水平,還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監測到2012年對美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桑迪颶風的衛星,自從有了它的準確預測,臺風引起的人員傷亡得到大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在臺風到來時,其他觀測手段都存在不足,衛星觀測資料就顯得彌足珍貴。
203所有關技術專家稱,“海洋二號”B星和C星中的雷達高度計分系統,將首次使用銣原子鐘作為頻率基準。前期在海洋衛星A星中,采用晶振作為頻率源,由于晶振頻率準確度比較差、漂移率較大,長期運行難保證較高頻率的準確度,因此需要定期校準晶振頻率。而此次采用銣原子鐘,可以提供更高的頻率準確度和更好的漂移率指標,在衛星整個壽命期內不需校準,就可以滿足系統對頻率源的需求。此外,銣原子鐘相位噪聲和雜散指標更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力保障了“海洋二號”衛星在不同時間獲取海洋數據的精度需求。
記者獲悉,早在北斗銣原子鐘設計中,203所就憑借其銣原子鐘整機電路方案的設計優勢,在確保整機結構、熱控、抗力學等設計不變的前提下,輸出信號可以滿足100MHz以下任意頻點的調整,真正實現產品通用化、狀態更改的最小化、規避風險最大化,確保產品的可靠性。該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力促原子鐘系列產品進一步服務民用領域,為“海洋二號”衛星提供更加清晰銳利的“千里眼”,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