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6日(北京時間)報道,人體內的細胞通過分子通道發送和接收化學信號,30多年前,科學家們稱這一過程為“細胞信號傳導”。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確定,一個生物化學信號通道的數據容量不足1比特,細胞通過群體編碼相互“交談”。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上。
上世紀80年代,細胞生物學家確定了一些關鍵的信號傳導通道,其中包括核因子κB(NF-kB),但沿著這些通道行進的化學信使攜帶多少信息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該研究的領導者、美國艾默里大學物理和生物學副教授伊利亞?勒門曼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醫學副教授安德烈?列夫琴科于2007年就開始攜手合作,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列夫琴科研制出了微流路和測量技術,測量出了在NF-kB通道上一次出現在數千個細胞上的生物化學信號傳輸數量。勒門曼推出了一個公式來分析和定量計算實驗結果。結果顯示,該通道的信號容量不足1比特,只夠做出一個二進制決定:簡單的是或非。NF-kB通道主要調控由細胞做出的各種復雜決定,對包括壓力、自由基、細菌和致命病原體等刺激做出反應。除了NF-kB以外,他們還分析了其他幾個生物化學通道的信號,結果一樣。這表明,數據容量不足1比特的生物通道很常見。
“NF-kB生物化學通道與一些復雜的功能有關,但其信息容量不足1比特。這個簡單的結論改變了我們對細胞如何獲取化學數據的看法。這表明,細胞無法只依靠該通道就做出決定,因為它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信息。”勒門曼解釋道,細胞無法通過信號傳導通道得到所有信息,它們有時候會在這些已知通道外互相“交談”。單個細胞沒有足夠多的信息來考慮所有變量并決定是否修復某些組織,但一群細胞能互相“交談”,每個細胞提供一點信息,細胞們就能群策群力做出決定。這種現象名為群體編碼,一直用于神經網絡的電活動方面,勒門曼團隊現在將這個過程應用于生物化學通道。
勒門曼希望分析和比較一個癌細胞和一個正常細胞的信號傳導容量。“癌細胞會在不應該分裂的時候分裂,這意味著它們正在做壞的決定。我們希望定量研究這個做決定的過程,看看癌細胞是否和健康細胞擁有同樣的數據容量。”
總編輯圈點
1比特所包含的信息量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要知道,8比特才等于1字節,而一個漢字就占用了2字節。也就是說,您現在看到的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包含了近2000字節,超過15000比特。但人體細胞間,正是通過交流“1比特”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產生了復雜的功能,并做出各種“重大決定”。這讓人不由驚嘆造物的神奇。研究人體細胞信號傳導的機制,不僅對于人類了解自身有重要意義,也會給制造更為復雜高級的計算系統和存儲系統帶來啟示。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